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周易致治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第1页)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一篇十(第1页)

上卷《周易》导说

第一篇《周易》文本说

4、今本《周易》的定型时间

通过对今本《周易》最早的几种版本来看,截止目前发现的今本《周易》最早的版本,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竹简上抄写的今本《周易》。也已知所发现这一版本的标本,经鉴定距今时间为2257±65年。研究者认为标本的时间为战国晚期。不过上博藏抄写今本《周易》的竹简,不是挖掘品,而是在**古玩市场上出现后被上博购回的。此简目前还不知是如何流转到**,又是何时何处出土,这都是个谜。所以,‘楚竹书《周易》’的出现,也就引起一些人的怀疑,怀疑“竹书《周易》”是现代人造假的东西。但怀疑者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竹书《周易》”是假东西。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对上博藏竹书《周易》怀疑,因上博藏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是一种文本。上博藏竹书《周易》标本时间也早不了帛书《周易》多少年。所以没必要造出这个假东西,有何意义呢?即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说,都不足以对“易学”产生多大影响。至于上海博物馆一些研究其所藏竹书《周易》的专家学者认为的:“在“易学”研究中有所谓“九·六”的争论,有的人认为“九·六”之名是汉代的人加上去的,先秦时《周易》没有“九·六”。楚竹书《周易》的问世,真相大白,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楚竹书《周易》的爻题有阴阳,以六表示阴爻,以九表示阳爻,每卦有六爻,自下而上为序。楚竹书《周易》的问世,证明了“九·六”这个名称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这种说法对吗?

对于今本《周易》里的“九·六”数字爻题,不是《周易》一书里的原创内容,是后来何时添加进《周易》一书里这一问题,当今“易学”界里已有说法。

“爻题”一名最初由高亨先生提出,高先生首次提出“爻题”这一名称,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高先生并称:“《周易》古经,初时殆无爻题,爻题似晚周人所加。《左传》、《国语》凡记筮事,皆云遇某卦之某卦,所谓遇某卦之某卦者,乃筮得本卦而某爻变(阳爻变为阴爻,或阴爻变为阳爻),因而转为别一卦也。以筮法言之,主要在观本卦之变爻,然则可云遇某卦某爻,而《左》、《国》决不云遇某卦某爻,其所以如此,盖彼时尚无爻题也。”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版第13-14页)

就本段内容,单就高先生所言《周易》初始没有爻题,并认为似晚周人所加。这种认为确实很有见地,即使上博所藏竹书《周易》版本,也推翻不了高亨这一说法。实际对于一般的“易学”爱好者,只要看一看《左传》里保存的“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和引用《周易》的例子,就不难发现那时的《周易》文本里有无“九·六”数字爻题这一问题了,也就推断出《周易》文本原初是不会有数字爻题的。不过“九·六”数字爻题在春秋(因《左传》一书里不是反映“九·六”数字爻题的《周易》,而是反映了以《周易》六十四名称为“繇题”的一种文本结构,也就知道“九·六”数字爻题的《周易》文本上限是何时了)以后是何时加入《周易》里的,就要有证据来说话了。而高亨所说的“爻题似晚周人所加”,这也是一个宽泛的说法,何为“早周”?何为“晚周”?一般认为晚周时期,就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这样说的话,高亨所言“爻题似晚周人所加”的这种说法,也就不正确了。

对于爻题出现的年代,李镜池先生也有一说。他说:“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便。所以大概到了汉朝人编《易传》时,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安上个‘初九’、‘六四’之类的称呼。”

(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版第6页《前言》)

虽然李先生并不肯定的认为,“九·六”数字爻题是汉人编《易传》时所加。李镜池所认为爻题出现的年代,也就可理解为西汉中期之前将数字爻题编进《周易》,因为《易传》(即“十翼”)是西汉前期所编定的。显然,李先生对爻题出现年代的说法,即使不以上博藏竹书《周易》为据,就是以帛书《周易》来说,也给否定了。但是,即使上博所藏竹书《周易》,并不排除西汉初期将“数字爻题”编进《周易》里的可能。这正是根据上博藏竹书《周易》的标本鉴定时间来说的。已知上博藏竹书《周易》的竹简,经鉴定距今时间为2257±65年。那么,竹书标本是何时鉴定的?“距今”的“今”又是指哪一年?我们看下面一段文里有此说法:

“2002年1月21日下午,笔者就学界关心的上博简整理研究的有关问题专门走访了马承源先生。现征得马先生同意,发表这次访谈有关内容的整理记录。

朱:您凭着您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识见抢救了这些珍贵的国宝。再多问一句,有没有部分假简混入的可能呢?

马:不可能,因为这些简都来自一个泥团。我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半个世纪来一直从事博物馆的文物鉴定工作,从市场中抢救文物,时间紧促,需即时决定取舍,只能凭经验判断,科学鉴定只是在收购之后的验证。我们后来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对竹简作了质地分析,由姜笑梅研究员、张立非副研究员出具了《木材树种鉴定证明》,鉴定结果为:毛竹(phyllostachyspubecens)隶禾本科(gramineae)。又两次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对竹简作了历史年代测定,由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测出竹简距今时间为2257±65年。科学测定的结果证实了我们当初的判断。我们在98年10月29日时还召开了一个鉴定会,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了这次鉴定,王丹华、陆寿麟、黄克忠、潘浩等先生参加。对于竹简墨迹,我馆实验室专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对墨的颗粒作二万倍放大,研究墨粒的今古形态变化,并作了竹简今古含水量的分析,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馆实验室的工作获得鉴定会的高度评价。”

(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朱渊清)

根据朱渊清先生对马先生的访谈《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一文的介绍,已知上博藏竹书《周易》标本是在1998年做的鉴定,而“距今”的“今”,也就是指对标本鉴定的那一年,即1998年。我们知道了这些内容,就来计算一下上博所藏的竹书《周易》,是出于历史上何年代将“九·六”数字为爻题的《周易》书写在竹简上的。

已知标本距今的时间是2257±65年,即距今已有2257年。但在2257年这个数字上,又给出了±65年的上下幅度。也就是说在2257年这个基数上可以再加65年或减去65年。那么,就出现了“2322年”与“2192年”这两个距今时间,也就推算出写在竹简上的数字爻题《周易》的上下年限了。

“2322年”这一时间,从1998年起向前推算,就是公元前324年。而公元前324年是处于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呢?公元前324年是处于历史上的战国后期。战国时期在历史上的时间划分,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是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时间。

那么“2192年”这一时间,也从1998年起向前推算,就是公元前194年。而公元前194年是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的初期。西汉王朝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由此也就知道了上博藏竹书《周易》标本的上限是战国后期,下限为西汉初期。也就是说,将数字爻题的《周易》书写在竹简上的时间,是在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这一时间段里。

那么,根据上博藏竹书《周易》的标本鉴定时间来看,也就知道了,以“九·六”数字作爻题加入《周易》一书里的时间,是上至战国后期,下至西汉初期。若以2257年为准,也从1998年起向前推算,推算到公元前259年。那么,距今2257年的时代,就是战国末期了。这只是从竹书《周易》标本鉴定时间这一个方面来推断。就是单从竹书《周易》标本鉴定时间来说,也没有排除西汉初期可能将数字爻题这一形式加进《周易》一书里。

以上我们只是以上博藏竹书《周易》标本鉴定时间来看“九·六”爻题的《周易》文本,是何时书写在那些竹简上的。知道了书写在竹简上的以“九·六”为爻题的这种结构形式的《周易》文本,也就知道了今本《周易》定型的大致上限。不过这只是对今本《周易》文本定型时间的一个方面上的参考,还不足以证明今本《周易》定型的时间。如,是否在春秋时期,还春秋以前的西周时期也就有了这种以“九·六”爻题的《周易》文本么?显然,上博藏竹书《周易》是无法证明的。虽然,目前从地下考古资料来看,还没有比上博藏竹书《周易》更早的材料出现,来证明上博藏竹书《周易》距今时间之前就是这种以“九·六”为爻题的《周易》文本。但从地上传世文献的相关材料来看,战国晚期之前流传的却不是以“九·六”为爻题的《周易》文本。下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以地上的相关材料对此作出论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