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父:「我们是能给彩彩送来小伙伴,但我们无法保证这些小伙伴带给彩彩的是温馨陪伴。也可能他们反而是带来伤害。」
实际上,司父确实从亲友那里找过不少与司彩岁数差不多的孩子来陪伴司彩。
但小孩子似乎天然地对「异类」有着一份残忍。
对于司彩的眼盲,他们中好一些的只是表达惊讶,糟一些的则会趁大人不注意对司彩恶作剧。
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倒是学会了掩饰自己的残忍,或明白了怜惜,也有少数是真心爱护眼盲的司彩,可是,那些来自大孩子的陪伴与来自肃姨的,又有多少区别呢?
第550章
至少在司彩的反应中,看不出区别。
那些或大或小孩子的陪伴还不如小林不言不语的一顿吃饭声。
于是那对父母也就懒得折腾了。
司彩的家庭教师对此有与肃姨同样的想法:
「长时间不与同龄人相处,很容易出心理问题。」
「大人有自己稳定的爱好丶事业,有可能真的享受孤独。」
「但小孩子与大人不同,小孩子还没有建立好自我认知,他们还处在被动的信息接收期,他们需要与人,尤其与同龄人,以及最能带给他们安全感的父母,高频率互动。」
司彩父母表示:「我们本身肯定很难抽出时间陪伴她。不过你们可以自行找同龄人给她,但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会追责。」
家庭教师败退于「追责」二字。
她虽然怜惜司彩,但也没到愿意给自己惹麻烦的地步。
她可不敢去赌那对夫妻定义中的「出问题」包含了多大的范围。
也许小孩子吵架也算?
肃姨倒是愿意担这个责任,前提是,找来的孩子能入她的眼。
可惜肃姨必须说,这太难了。
既要不用异常的态度对待司彩的眼盲,又要在相处中体贴司彩的眼盲。
肃姨不得不承认,连她自己都做不到这一点。
肃姨:
在我见过的所有人里,好像只有小林有这种心态。
小林是真不在乎司彩的眼盲。
对小林来说,体贴司彩因眼盲而出现的不便,就像体贴我提不动重物一样,都是用她的长处来帮助别人的短处。
眼盲和力气小对小林来说,好像只是不同方向的弱项。
最早让司彩产生养猫兴趣的人也是小林。
有一次司彩听电视里说:「无论主人贫穷还是富贵,狗对主人的态度都不会发生改变。」
小林说:「猫也是。」
小林难得主动开口,当时司彩便好奇:「可我听到的对宠物忠诚的夸奖,一般好像都是说狗,很少提猫?」
小林:「我也没有夸猫忠诚。」
知道小林不会长篇大论地解释,于是司彩将电视里那句话中的「狗」替换成「猫」进行检索,然后她听见了:「无论主人贫穷还是富贵,猫对主人的态度都不会发生改变——小猫咪永远都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