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便出现在了中微子上。
中微子是恒星聚变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而这种量子,对于杨猛祖父时代的人类来说,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他祖父之前的年代,
中微子因为极强的穿透力被认为是一种没有质量的能量粒子,
相对于可以被铅板阻挡的核裂变辐射,
由氢弹这种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微子。
可以轻易的穿透地球,
而如此夸张的穿透力,
却远远没有达到中微子穿透力的极限。
由太阳这种等级的聚变所产生的中微子,
经过数学模型的计算,
就算用一个实心铅球将太阳系包裹,
中微子也照样可以穿透,
若想完全将这样的中微子阻挡,
要在太阳系和比邻星之间,放置一块厚度超过4光年的铅板,
才能勉强挡住太阳所散发出的中微子。
也正是这样的数据,
让一些科研人员,视中微子为未来通信的理想方法。
然而,当时间来到20世末,
第一台中微子通信装置成功建造出来后,科研人员却惊讶的发现,
中微子通信装置的信息传输距离十分的有限,
这种情况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
直到1998年通过验证中微子震荡实验,
物理学家这才发现这种穿透力极为恐怖的轻子,竟然存在质量。
作为一种拥有质量的量子,即使这点质量极为微小,
可传输距离与信号发射装置提供的能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无法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人类来说,
中微子通信似乎有些鸡肋。
因此一时热度无两的中微子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