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思忖片刻,道,“皇上说得是,只是奴婢想着,毛文龙跟东林党捆绑太深,倘或皇上能派内臣去皮岛,让毛文龙定了心,说不定他一下子就变得听话了。”
“就拿宁远这一战来说,袁崇焕要考虑党争,那难道毛文龙就不用考虑党争吗?”
“袁崇焕跟高第先前那一翻脸,那这一仗不管输赢,在袁崇焕和高第之间,皇上总得罢一个人职,这时候在毛文龙眼里,他要是派兵支援宁远,那就相当于站队了。”
“倘或毛文龙来支援宁远,那一共有两个可能,一是打输了,宁远城丢了,那他就是‘轻敌冒进’,袁崇焕若是一下狱,毛文龙说不定也要跟着受斥责,那他为何要作这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呢?”
“二呢,就是打赢了,可即使打赢了,袁崇焕也不一定会为他上疏表功,退一步讲,即便袁崇焕为他上疏表功了,那这一下不就相当于打了高第的脸吗?”
“再加上,皇上一向厌恶东林党,虽然袁崇焕赢了这一次,但要是奴酋下次再来攻城,袁崇焕能保证一直赢下去吗?”
“而以东江镇的地理位置而言,倘或没了朝中的支持,就算能袭扰敌后,侥幸赢了几场小仗,迟早也会一败涂地,毛文龙既想以图后报,又怎么会为了袁崇焕,而去牺牲他手下的人马呢?”
“奴婢以为,毛文龙是一直打着左右逢源的主意,就是因为这朝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东林党,他一开始能去辽东是靠他舅舅,后来能立下大功呢,又是又是因为叶向高……”
朱由校倏然起身,抬起手来指向魏忠贤的鼻尖道,“你拿了毛文龙什么好处?今日竟处处为他说情?”
魏忠贤慌忙伏地道,“皇上忘了,前几年朝鲜政变,去年二月时,皇上曾让奴婢从内廷派两个靠得住的人出使朝鲜,册封国王。”
“当时去朝鲜的是王敏政与胡良辅,奴酋占了辽西,他们没法儿从东北陆上走,只能搭船走海路,这一走海路,自然会经过毛文龙的东江镇。”
“毛文龙虽被屡屡弹劾跋扈,对皇上派出来的这两位使臣却是毕恭毕敬,因此奴婢即使人在深宫,但自去年王敏政与胡良辅从朝鲜回来之后,奴婢对东江镇的情形也是略有耳闻。”
朱由校盯着魏忠贤的头顶看了一会儿,这才慢慢地放下了手臂,“哦,朕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回事儿。”
“去年那两个使臣回来后,毛文龙还上了奏疏,把王敏政与胡良辅夸的是天上有地上无的,说他们是什么‘干国真忠,超越古今之钦使’,简直听得人牙酸。”
魏忠贤继续道,“是,毛文龙如此巴结王敏政与胡良辅,还不是为了要努力给皇上留一个好印象吗?”
魏忠贤口中的“朝鲜政变”,即是发生在天启三年的“仁祖反正”。
如今的朝鲜国王名为李倧,他是李氏朝鲜的第十六任国王,是上一任朝鲜国王光海君之侄,是朝鲜宣祖第五子定远君与连珠郡夫人具氏在壬辰倭乱时逃难到黄海道海州所生的儿子,在政变发生之前,李倧曾被封为绫阳君。
大明与朝鲜两国之所以会将“绫阳君李倧废黜光海君李珲”这一政变行为认定为“反正”,是因为依照朝鲜的宗法制度而言,光海君李珲原本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王位的。
李氏朝鲜极重“嫡庶之分”,其传位的传统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朝鲜成宗还曾经颁布过一条“庶孽禁锢法”,规定李氏朝鲜的所有子女理应一律“从母不从父”,庶子不但没有继承权,而且在仕途上有“不列东班”、“限品登用”、“禁赴文科”等种种限制。
而朝鲜宣祖李昖的嫡妃却恰恰没有子嗣,在宣祖继位之初,其膝下只有恭嫔金氏产下的临海君和光海君,与仁嫔金氏产下的义安君、信城君和定远君这五个庶子。
恭嫔金氏去世后,光海君与临海君由嫡母懿仁王后抚养长大,由于懿仁王后不育,直到她在万历二十八年过世前,宣祖都没有任何一位嫡子诞生,朝鲜朝中的大臣们虽一再上疏请求宣祖册立世子,宣祖却迟迟没有应许。
光海君作为庶次子,原本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继位的,然而意外发生了。
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一路势如破竹,在仅仅一个月内,就打得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使得朝鲜宣祖李昖率百官北逃,向明神宗求援。
当宣祖逃至平壤时,来自大臣和各地儒生的奏折层出叠现,纷纷要求即刻立储,稳固国本,宣祖迫于压力,终于同意册封光海君为世子。
议定储君之后,日本军队已迫**壤,宣祖心虚胆怯,欲渡鸭绿江逃往辽东,表示宁愿死在大明境内,也不愿成为日本人刀下亡魂。
然而,当时大多数官员都反对宣祖的提议,不愿前往辽东避难,把国土白白送给日本人。
两相权衡之下,宣祖决定将朝廷一分为二,一部分人随宣祖渡江,另一部分人则随光海君驻守平壤,反击倭寇。
于是光海君临危受命,权摄国事,他收集流散的军队和义兵,号召通国勤王,代替宣祖赴前线抚军,表现出色,得到许多义军领袖和百姓的支持。
明神宗发兵援朝后,战局形势陡然逆转,万历二十二年,朝鲜君臣终于得以返回汉城,光海君因积极抗倭在朝鲜国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以至于宣祖十八次提出要禅位光海君。
但宣祖主动提出禅位,其目的只不过是在考验世子和群臣对自己的忠心,以便除去任何威胁,为了限制光海君的权利,宣祖在分朝时,以光海君还没有受到大明册封为借口,不愿颁发世子印。
朝鲜的国王和王世子,必须经过大明的册封,才算是名正言顺,壬辰倭乱之后,朝鲜先后五次遣使到大明请求册封光海君为王世子,结果均被明神宗以违背长幼之伦为由而拒绝。
不过明神宗也不是对光海君本人有意见,而是当时大明朝中也正因“国本之争”而纠缠不休,福王和明光宗虽然都是庶出,但是明光宗毕竟占了一个“长子”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