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不想废太子,自然便不会同意在藩邦首开立庶次子为继承人的坏头。
雪上加霜的是,嫡妃懿仁王后过世后,宣祖册立仁穆王后金氏为继妃,万历三十四年,仁穆王后终于为宣祖诞下嫡子,即永昌大君李玴。
永昌大君出生后,宣祖对待光海君的态度每况愈下,虽然按照宗法,光海君的世子地位不会因为永昌大君的诞生而有所动摇。
况且,永昌大君年龄太过幼小,废长立幼也太不合理,但由于宣祖对光海君的冷淡和缺乏明朝的正式册封,让光海君坐立不安,担心宣祖会不顾宗法,改立永昌大君为世子。
朝中读懂宣祖心意的人趁机结党营私,此时李氏朝鲜正处于“四色党争”时期,宣祖初年形成了东人党和西人党,此后东人党分化为南人党和北人党,北人党又分成了大北派和小北派。
小北派支持永昌大君,大北派支持光海君,有了宣祖在暗中推波助澜,小北派便常常挑拨离间,使光海君更觉地位不保,迫使他无论如何都要铲除永昌大君。
万历三十六年,朝鲜宣祖去世,光海君为了铲除所有王位威胁者,重用大北派势力,幽禁嫡母仁穆王妃,一力掀起“七庶狱事”,利用党争大行株连之事,处死兄弟临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致使朝鲜国中政局混乱腐败,引发了以西人党为首的在野势力的强烈不满。
天启三年三月,西人党率一千三百人起兵于汉城西郊,自城东北攻入朝鲜王宫,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一场宫廷政变,拥立绫阳君李倧为朝鲜国王。
李倧以仁穆王妃的名义下颁布懿旨,宣判光海君的罪行,以“戕兄杀弟”、“幽废嫡母”、“忘恩背德”等三十六条的罪名将光海君贬为庶人,流放至江华岛。
由于这一政治行动的实际性质是将李氏朝鲜的王位继承顺序给重新捋顺,故而称之为“仁祖反正”。
朱由校凝神盯着魏忠贤看了半响,又慢慢重新坐了下来,“好,好,厂臣倒是提醒朕了,这毛文龙的靠山可不止朕一个——对了,那玉河馆里的朝鲜贺岁使还没有回国罢?”
“前阵子过年时,那朝鲜人是不是还递了奏疏上来,跟朕抱怨毛文龙来着?”
李氏朝鲜派使者来北京朝贡,是大明建国以来的老传统,朝鲜太祖李成桂自登基之初就确定了“事大主义”国策,将《孟子》中“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之语奉为外交信条,将小国依附大国,藩属国侍奉宗主国视为天经地义之事。
故而李氏朝鲜素来以“小中华”自居,在政治上向大明称臣,奉大明为正朔,使用大明的年号与历法,思想上盛行“慕华”,遵奉三纲五常、敦行孝悌等儒家理学,文化上事事模仿大明,从华夏衣冠到刑政法度,从礼仪律条到冠婚丧祭,无一不以大明为标准。
自李成桂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请求天子赐予“朝鲜”国号之后,朱元璋便在《皇明祖训》中将朝鲜明确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并要求朝鲜将朝贡定为“三年一期”。
而朝鲜为表示对明廷的忠诚,则主张“一年三贡”,而在实际操作中,朝鲜使者来大明的朝贡次数远不止一年三次,而是平均每年六到八次之多。
朝鲜派遣的使节名目有定期的正朝使、冬至使、圣节使、千秋使及不定期的谢恩使、陈奏使、进贺使、进香使、问安使、告讣使等等。
在每年大明皇帝的圣诞日、大明皇后的令诞日、大明皇太子的千秋日、冬至日以及正月新年时,朝鲜都会例行派遣使者奉表朝贺、进贡方物,每一年在正月赶到北京,为大明皇室贺岁的,即被称作为朝鲜“贺岁使”。
贺岁使不是某一人的特定官职,往往是一支庞大的朝鲜使节团,每年大约有两百人至三百人的成员进京,由正使、副使、书状官这“三使”带领。
正使与副使一般从朝鲜正三品以上宗室及官员中选拔,负责代表朝鲜出席大明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如递交国书、领受赏赐等等,书状官则从朝鲜五品官员中挑选,负责详细记录使团的每日行程、沿途见闻,归国后向国王禀报。
在努尔哈赤夺取辽东大部之前,朝鲜使者一般是由朝鲜义州过鸭绿江,然后经辽阳、广宁入山海关到达京师,这条路线约长一千二百公里,一般需耗费四十至六十日。
天启四年之后,朝鲜入京的贡道发生了更改,变成了朝鲜使臣先由辽东外海到达山东登州,然后再走陆路至北京这样的行程,除去等待朝廷公文手续的时间,一般也需耗费五十日至六十日。
由于朝鲜使者来京一次甚是不易,皇帝便在北京为他们开设了固定居所,也就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会同馆,而会同馆就在玉河桥旁,故而俗称玉河馆,在现代则大约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横东街的华严庵。
朝鲜贺岁使入京贺岁之后,一般会停留四十日,按照大明的朝贡成例,各国使节团朝贡完毕之后,可以在会同馆内开市三日,而对于朝鲜和琉球这两个最为“恭顺”的属国则没有开市时间限制,可以天天售卖自己的方物。
因此对于朝鲜使节团而言,除了叩见进贺,携带特产人参,借朝贡滞留北京期间,同大明臣民贸易,购买大明物产也是使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按照明初的规定,朝鲜的岁贡金银银数是两千两,而因银矿缺乏,朝鲜曾多次请求大明蠲免金银之贡,以他物代之。
于是自宣德四年之后,朝鲜使团不再携带银两,而是改带人参于会同馆贸易,所贸人参每斤折银二十五两,八十斤计银二千两,每次可携带八包,每包人参重十斤,故而被称作为“八包贸易”。
到了天启年间,朝鲜使节团所携带的人参已不止八包之数,所以朝鲜使者每回朝贡开市,都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毕竟大明为宗主国,在朝贡中向来讲究“薄来厚往”,为维持天朝上国的大国气度,从不计较朝鲜使节团留京时间过长的问题。
有了“八包贸易”这一节在前,众人自是不对朱由校的问话感到奇怪,事实上,这一年之中,朝鲜人倒有大半年是住在会同馆的。
由于朝鲜人皆精通汉文,其他国家的使节都被拘束在会同馆的一亩三分地内,唯独朝鲜人不但能在京师内自由出入,还经常可以看到朝廷律令、奏文邸报,随意打听到发生在大明各地的政治新闻,甚至直接与大明官僚交通往来。
王体乾开口道,“是有这么回事儿,奴婢记得,年前那朝鲜贺岁使金尚宪上呈奏疏,说是朝鲜国王李倧请求皇上撤还辽民,安插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