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挑战百万年薪读后感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既然是闲置资源,为何不将其变废为宝呢?

“这些T恤做促销的价值不是很大,不如把他们变成我们的一笔额外收入。”我向霍刚建议,“如果将它卖出去,不仅能增加我们的利润,而且能消化餐厅的库存。”

“我们确实要在提高销售收入上想办法,我试试吧。”霍刚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我的想法是,我们要的是促进销售,而不是宣传。增加营业收入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也许就是促销的内核。幸运的是,霍刚费了好大劲终于联系到了一个T恤批发商,以十五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大约一百件T恤,这意味着咱们的账单上又增添了一千五百元的收入。

我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时钟,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还有半个小时,即将迎来每个快餐厅的黄金时刻,这意味着冲刺就要开始了。然而,情势却不容乐观,餐厅里的人仍然稀少,丝毫没有增加的迹象,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产生了一丝焦虑。于是,我走到前台,问一名收银员:“平时这个时候的生意怎么样?”

“这个时候,打电话订餐的会比较多,食堂的相对少一些。”收银员说道。

“我看了一下外卖单,上面规定不够五份就不送?”我随手拿出一份外卖单,指出一处有疑惑的地方问。

“是啊,一到中午十二点,我们这里都坐满了人,没有人手去送。”收银员说完,又加了一句,“麦当劳、肯德基也很少外卖的。”

收银员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订餐份数太少,送餐成本难免会增加,而且相应的也会影响堂食的质量。但是对于生意的自信,使他们忽略了更多订餐散客的需求。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任何生意人都无法漠视任何潜在的需求。听到收银员说着“对不起”挂掉顾客打来的电话,我不自觉地闪现出一种痛心的感觉。

一个饥肠辘辘的消费者打来电话,是基于对餐厅的信任,如果遭到拒绝,消费者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发动公司同事一起订餐,凑够五份;二是换一个快餐店去订购。如果第一次发动同事不成功,他极有可能自此放弃在真龙天子订餐。按照传播理论,一个顾客能影响七个人,以此推论,他所在部门的同事都极有可能再也不到真龙天子订餐。俗话说“坏事传千里”,如果生硬地拒绝了消费者的需求,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

由于真龙天子的这项规定很早以前就推出了,在顾客心中已根深蒂固,现在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改变顾客“真龙天子五份以下外买不送”的固有想法,试图激活潜力巨大的外卖市场。“今天咱们增加了五个人手,如果有人打电话过来,我帮你接。”见收银员手忙脚乱的样子,我笑着对她说。

我给何坤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关于订餐的想法。得到支持后,我从办公室里翻出一本电话黄页,趁着最后的时间,选了附近的公司,一一打了过去,介绍我们的新促销和新服务。

日头正当午的广州炎热如夏,但没有一个人因害怕中暑而偷懒。随着食客越来越多、座位越来越少,招揽新的顾客不再是关键所在。如何让入座的食客尽可能地多消费,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商业道德之辩

下午三点,餐厅又到了清闲时刻。崔艺东、何坤和李克群都回到了店里。看到店内略显萧条的景象,每个人的心情又开始沉重起来。

“我们还要继续发赠券吗?”李克群对发赠券的做法一直颇有微词,他趁开会之机问道。

何坤不敢贸然回答,因为一直在店外,对餐厅内的情况不太了解,他需要问清楚情况:“刘缘,老霍,你们一直在餐厅里,依你们的观察,来消费的顾客有多少是冲着免费饮料而来的?”

“老实说,不是太多。”我的回答很简短。

“一些没有优惠券的顾客见送免费的饮料,也向服务员要。由于发放优惠券没有标准,结果很难控制。优惠券本来是用来促销的,到最后却成为白送的了,效果当然有,但并不明显,与我们的预期相差很远。” 霍刚直言道。

“本来就不指望得到饮料的顾客,到最后却得到了饮料。这样一来,我们的成本肯定会增加。”李克群接过话头说。

崔艺东插话道:“是时候做一些转变了,现在我们需要快速提升营业额。何坤,五元赠券的效果的确不好,在街上吆喝也起不到太大作用。”五元赠券是他想出来的主意,现在他适时地转向了。也许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直微笑着的何坤脸上掠过一丝阴霾。

突然,崔艺东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上午,霍刚卖了一批T恤,下午咱们可以卖公仔。对一次性购买十五张以上餐券的顾客,咱们赠送一个签名公仔或一个小篮球;对一般的顾客,咱们则可以用签名的方式将它卖出去。”

“签名公仔、签名篮球?”李克群不解地问。

“就像明星签名售书一样卖礼品,咱们将何坤包装一下,让他看起来像某个名人。”崔艺东指了指何坤,“如果消费者关注公仔,就不会有人太在意何坤到底是什么人。”正是这个馊主意,让我与崔艺东产生了不可消除的分歧。

何坤接纳了他的提议。不多时,换了一身球衣和篮球鞋,让人误认为是一个体育明星的“何坤”坐在摆满了一大堆公仔和小篮球的桌前,开始了他的“明星促销”。

“到真龙天子消费,便有机会获得何坤先生的亲笔签名和与他合影的机会。”我站在店内,听见崔艺东神采飞扬地向往来的行人吹嘘:“得到他的签名,还会获得本餐厅的五元折扣券,真划算!”但不知为何,听到崔艺东的吆喝声,我突然想到了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反感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儿子是一个篮球迷,这位先生是篮球明星吗?”一个妇女见何坤正在一个篮球上签字,好奇地问,在她身边有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

“何先生的篮球打得非常棒!”崔艺东敷衍了一句,然后弯下腰来,摸着孩子的头说,“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何叔叔签名的篮球吗?”孩子怯生生地望着妈妈,手却不断地拉着妈妈的袖子摇晃。

“您的孩子将来一定会跟何先生一样优秀。”崔艺东夸了一番,停了一下后,征求式地问孩子的妈妈说:“如果您一次性购买十五张餐券,不仅享受八五折优惠,而且能得到这个免费签名的篮球哦!”

“好吧。”妈妈怜爱地看了孩子一眼,一边打开钱包,一边对崔艺东说,“谁叫咱们家孩子是篮球迷呢!”

当崔艺东欣然接受妇女递过来的钱的那一刻,我知道,他与我终究是两类人。

崔艺东的做法似乎是一个双赢的营销:商家运用了人们崇拜“明星”的心理获得溢价收益,而消费者则因为得到了“明星”的签名而获得了心理满足感。塑造何坤“篮球明星”的形象也许在崔艺东看来只是销售的小技巧而已,但在我看来它的的确确是一个欺骗行为,与街上不良小贩的托儿没有两样。

有人用虚假广告,有人用夸张宣传,更有人用噱头来博眼球,其中的法律界限如何界定并不十分清晰。我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