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创建微软是谁 > 第8部分(第3页)

第8部分(第3页)

用和广告费用,再加上我们长虹在电子加工业中的工艺力量,这种天然的共

通性,长虹要转至信息产业应该是不太困难的,所以未来中国最大的电脑商

应该出自彩电企业。目前长虹开发硬件、软件的力量比较强,但还不够,这

种产品由于知识性很强,一开始别人不了解,等到市场打开,后面就跟上来

了一大群开发企业,所以,长虹就要做到能领先到别人要有一段时间根本跟

不上你,这样才能说长虹成功了。”

这并不意味着长虹可以高枕无忧了,由彩电业进入信息产业的不只是长

虹一家,还有海尔、海信等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

说起海尔使我想起了其领导人张瑞敏写的《海尔是海》的一篇激扬的文

章,意思是海尔应有海一样的胸怀,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所以,海尔在面

对家电业具有康佳、海信、小鸭等不同的竞争对手时,也进驻了计算机行业。

海尔同时选择了风险系数最小的切入点:软件生产和个性化服务。这两个切

入点被海尔称为一个“微笑曲线”的两端,上翘表示着更高的附加值。张瑞

敏说:“现在竞争空前激烈。三年后,我们还能坐在这里谈企业,那海尔就

挺住了。”张瑞敏在一次广交会上说:“有人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我认为在

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在多元化扩张中,不在行业里争得前三名,我们就坚

决不做。对企业来说,关键是市场竞争力。成功的决策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

市场没有那么多的偶然性。。但我们相信海尔品牌的号召力。”这是不是也

包含着海尔在进入计算机领域之后,对进入软件领域所作的承诺呢?1998 年

年初,海尔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 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

软件有限公司”,这种企业、院校、国外大公司三方联手进军软件产业的新

思路,为“中国的微软”掀起了新的盖头。也再次实证了张瑞敏的一个永恒

定律:“海尔同国外名牌竞争,实际上就是同海尔自己竞争,压力越大,爆

发力也越大,这在物理学上是一个永恒的定理。”

海尔就是通过这些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激活了人,那么,它与海信相比

有什么不同呢?

海信在扩张,但不是简单地求大,而是着眼于与时代同步,与高科技同

步。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成长在于企业领导对企业战略方案的制

定。海信如今的消费类电子、计算机和通讯产品开始显示出增长的威力。而

海信负责计算机开发管理者所提出的“微利时代”这是对计算机领域最切合

实际的论断,因为80 年代末期与90 年代初期的那种“暴利时代”已经过去。

海信总裁周厚建说:“说实在的,1996 年前,我不知道什么是竞争。我总想,

埋头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就是竞争的实力。而决定企业成败和归属的标准只

有一个,这就是市场。”海信已经找到了市场,但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

核心产品软件,海信会放弃这个市场吗?如果按照周厚建要把海信建成“理

性企业”的定位出发,海信已经把软件产品定位在了其企业战略方案之中。

周厚建说:“信息产业毫无疑问将是21 世纪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也是对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